我們在生活中,經常因為想要掌控所有事情,導致自己太過努力,結果身心俱疲,或者在事情不如預期的時候直接放棄擺爛。這兩種狀態作者都經歷過,最後她找出了一種架構,被她稱為懶惰天才法,在自己重視的事情上當個天才,在不重要的事情上懶惰。作者列出了十三條守則,提供想當個懶惰天才的人使用。
- 一次決定好 例如週一固定穿什麼衣服、送禮物的類型、採買的食材範圍等等,會讓人煩惱猶豫不決的事情大概都適用。 說起來,我以前有個同事固定夏天穿白T,冬天穿黑色上衣,褲子、鞋子永遠都是那一組,我曾經很認真考慮要不要效仿一下。
- 從小處著手 作者舉的例子是她很想把瑜珈練好卻一直失敗,後來從小處開始:每天一個下犬式。這個小處真的非常小,但沒想到這樣每天一個下犬式做上一年居然會進步,這樣看來我以前拆分任務時拆的還不夠小。
- 問神奇的問題 「我現在可以做什麼讓之後的生活輕鬆一點?」用這個問題找出自己可以提前準備哪些事情避免之後的混亂,哪怕只是先把煮麵的水裝好放在瓦斯爐上。
- 順著季節生活 這裡的季節是人生的季節,或者說人生的階段,總有些時候特別困難,但不需要強硬改變它去貼合理想,也不用擺爛放棄,有時候接受它也是個選擇。雖然現在的混亂讓人崩潰,但它不會永遠持續下去的,接受它並找出這個階段的啟示和樂趣。
- 訂定適當的常規 重點,常規不是目的地,只是個入口匝道,不要把常規當成牢不可破的準則, 首先,從小處著手,聚焦問題「我可以做哪一件事讓其他事情變得更輕鬆或沒必要去做?」,最後把目標銘記在心。例如在工作時讓自己進入狀況提升效率,也許不同的工作內容跟環境所需要的常規不一樣,也可能每個常規能有效的時間不一樣,重點是能讓自己進入狀況而不是每次都一定得做同樣的常規。注意,不要一開始就把常規弄得很複雜,那只會讓人難以遵循然後失敗。
- 建立家規 家規的重點不是保護環境,而是連結家人感情。所以重點不是家規本身,而是這項家規可以防止混亂,進而防止混亂而暴躁的你跟家人們傷害到彼此的感情。
- 物歸原位 扔掉不重要的東西,為重要的東西騰出空間後,自然就知道哪些是不重要的東西。因為物品會像磁鐵一樣吸引其他物品,所以好好物歸原位才能避免一團雜亂,在把東西帶回家前先想想它會被放在哪裡,想不掉的話不如放棄它。 另外作者建議一天收拾一樣東西,我最近剛好在做這件事,一天丟掉一件東西,雖然最近有點碰壁。 另外作者建議一週一次局部清理,都是避免混亂蔓延太超過的方法,分成小區塊也可以避免一想到工程有多浩大就直接想擺爛。
- 讓別人走進你的生活 我們都會覺得得在緊急狀況才能向別人求助,但什麼才算緊急狀況?所以不要想太多,向別人敞開心扉吧。不用跟人揭露自己內心最深處的想法跟感受,分享日常點滴也是一種敞開心扉的方式。 作者提到一種交流方式,同樣有小孩的兩對夫妻,在把小孩哄睡後,媽媽們在A家閒聊,爸爸們在B家玩耍,兩邊都能有社交活動,又不用怕小孩突然醒來找不到人,提案超有趣。
- 集中處理 是一種工廠流水線應用在生活中的案例,我覺得應該很多人想的到(應該吧),但結合前面的一次決定好跟問神奇的問題,感覺可以達到大腦低耗能的自動化模式,這才是強力的地方。
- 精準化 如果不是最重要的事情,那就只是雜訊。精準化的重點在於需要知道這件事「為什麼」重要,才找得出重點,保留重點,把障礙去除。
- 以正確順序做事 牢記重點、平息怒氣、相信自己。記住這件事情的重點,然後問自己做哪一件事最能平息自己的怒氣(就算這件事是裸體打掃這種在旁人看來有點詭異的事情),最後相信自己的想法,自己才最了解自己的生活,做出來的選擇一定最適合自己,不用管其他人的意見(不過如果是住在一起的家人的意見可能還是要考慮一下)。
- 安排休息時間 必須特別去覺察,才能把握真正重要的事情。我們經常覺得所謂休息就是去度假、完全拋下老公小孩度過自己的一天等等規模很大的休息,結果等時機真的到來,反而會覺得自己應該努力休息而產生壓力,或者因為時間或規模沒有自己想像中的足夠而感到失落。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其實不知道怎麼休息。 必須說,有被戳到,我和我身邊的人都有這個不知道怎麼休息的問題。 作者表示繁忙的行程跟爆炸的事物不一定是造成你壓力的來源,真正造成壓力的是你太過努力去成為自己想像中完美理想的自己,因為太勉強自己,才造成壓力。所以自我療癒,就是定期去做讓自己舒適自在的事情,找出自己可以樂在其中的事情,或是可以輕鬆做很久也不累、讓自己很有信心的事情,或自己做哪件事的時候最有活力,找出這些事情,安排進休息時間裡。 關於休息時間,作者建議以每季、每週、每日為單位安排。每季找出一天隨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每週挑一、二天做點放鬆的小活動(比如長途散步),每日找幾分鐘喘口氣(例如翻翻食譜計畫假日要嘗試的新菜單),重點是有意識地休息,從小處著手,把休息融入自己的生活。
- 善待自己 你不是什麼企劃案,需要每天修正、追蹤進度。作者這句話挺振聾發聵的,我們都習慣用苛刻的眼光看待自己,只會看著現在的自己跟理想的自己間的落差,然後責怪自己。 重視現在的自己(現在的自己就已經夠好了),思考你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在這個過程中善待自己),慶祝(在任何你覺得你很棒的時候都可以慶祝,不管是什麼慶祝方式,確保跟不會嫌棄你的親友一起慶祝)。
基本上這十三條守則都不是什麼很難想到的東西,但說都很簡單,套用到每個人身上的適用方式都不一樣,別人的模式可以參考,但不一定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一旦要動腦,人就開始忍不住繼續爛下去……
以這點來說,這本書很適合放在手邊,在懶惰得像一攤爛泥的時候閱讀,激起鬥志讓人設定自己的機制。
作者表示,你的目標不是你覺得或其他人覺得你「應該」做到的事情(例如完美的媽媽、高超的廚藝),而是對自己來說重要的事情。如果對你來說像雜誌照片一樣漂亮優雅的洗手間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沒必要特別花心思在上面。這裡好像出現了新問題,應該有很多人其實不知道對自己來說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吧,我覺得光是要找出對自己重要的事情就是個難題了。
結論,作者提供很多讓生活更輕鬆的法則,但實際運用還是要看個人智慧(或者實施的毅力),看起來很有幫助,但實際執行前不知道會有什麼問題,哪天我試了再來回顧吧。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