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爸爸系列 #理財 #圖書館
《富爸爸,窮爸爸》系列第二本,主要在講現金流象限,分析ESBI四種象限的不同,建議大家不要只當E(雇員)跟S(自由職業者),也要盡量往B(企業所有人)跟I(投資者)努力。
雖然我覺得四個象限跟投資者的七個等級有助於釐清現狀跟未來期望,但作者也沒細講B跟I象限需要啥(是因為太多塞不下就放棄了嗎?),所以我看完是有了個概念但很朦朧的狀態。
看完以後我最有印象的反而是作者對於S的一段介紹。在作者的定義裡,自由職業者跟台灣小企業主應該都屬於S,S是一群想「做自己的老闆」或喜歡「自己做事情」的人,具有高專業的醫生、律師、顧問、水電工、木匠......都很常是S象限,他們喜歡的論調是「沒有人比我做的更好」或是「我有自己做事的方式」,不喜歡過多的干預,不願意雇用別人做他們做的事,因為覺得沒有人可以勝任工作,經常說「現在很難找到好幫手。」,另外也是因為他們訓練出來的人也會變成S型的人,最後成為他們的競爭對手,所以他們喜歡親自做事。
看完這段對S的形容,我就覺得作者根本在講我前老闆,他完全是作者筆下典型的S型,而且是努力往B邁進,卻因為情感上無法放棄S型思維導致不斷撞牆失敗的類型。然後接著我看到作者對S型企業的模式歸納,覺得我真的看到了我前老闆的結局。
在S型企業裡,成功甚至比失敗糟糕,因為一旦成功,S型老闆「校長兼撞鐘」的模式會導致長期無休止的工作,而這些努力很可能在三年後換來公司的擴大、積蓄的清零,跟一堆的債務。
作者表示十家小企業在五年內會有九家失敗,剩下的一家在下一個五年裡同樣只有1/10的成功率,等於一百家企業會在十年後只剩下一家。大部分企業第一個五年中失敗的原因是缺少經驗和資金,但第二個五年中失敗的原因是缺少精力,長時間的努力工作會毀了這個人,讓他們的生活只剩下早起、上班和努力工作,這也是很多精疲力盡的S會經常更換工作,或過勞死的原因。
看完以後我只能說,每一條都能跟我前老闆對上,甚至在我離職前,我覺得我老闆已經有點過勞的身體跡象了。看完理論再對照實際案例,我真心覺得不要隨便創業,這跟結婚一樣是大坑。
如果真的要創業,請多攝取財會方面的知識,不要跟我前老闆一樣在自己專業是牛人卻對財會一竅不通,不通還不學只顧著在FB上當名人,名氣無法變現公司還是會死的啊。
(話說我明明是想看書增進財商,結果卻反而在奇怪的地方產生共鳴是怎麼回事?)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